教务处
教育科研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困囿与突破:新时代残疾人职业学校德育实践探索
---以安徽省特教职业学校为例

发布时间: 2020-03-15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摘 要:我国一直很重视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职业学校德育对残疾人脱贫扶志,立足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残疾人行为失范及残疾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薄弱现象依然存在。本文以安徽省特教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例,积极探索新时代残疾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路径。试图通过教育教学和实训实习中的德育,完善德育教育管理制度、构建校园文化德育体系、推进残疾人志愿服务以及建立残疾学生心理疏导机制等德育途径,帮助残疾人脱贫立志,健全人格,激发学生潜能,掌握一技之长,促进残健融合,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残疾人;残疾人职业学校现状;残疾人德育实践

 

一、引言

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自信,要想扶志必得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育体系,要坚持德育为先,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残疾人职业学校德育对残疾人摆脱贫困,立足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残疾人及残疾人职业学校德育现状

(一)残疾人群体现状

残疾人群体,由于客观上受自身的残疾障碍,和来自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条件限制,在德育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理想信念、法律法规知识及职业教育缺失,道德品行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等的问题,由此出现一系列行为失范.残疾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二)残疾人职业学校德育现状

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紧抓专业知识教育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而放松思想品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等现象。德育目标界定模糊不清,脱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疏忽职业素质的培养。德育内容层次性不强,陈述性知识内容偏多,脱离学生实际需求,忽视德育教育的应用性与职业性,未能充分发挥社会、企业与家庭的共同教育作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远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安徽省残疾人职业学校有效德育和就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安徽省残疾人职业学校始终坚持“以残疾学生为本,德育教育为先,技能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大纲的要求,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精神,长期以来,对残疾人德育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通过以下几条途径落实德育教育,力求在康复残疾学生体格的基础上,健全学生人格,激发学生潜能,掌握一技之长,促进残健融合,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教学教学与实训实习

把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老师针对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下载学习学习强国APP时时紧跟时政新闻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特教化、通俗化简单化以特殊群体能够接受的形式理解的深度进行传授。例如聋生编手语诗,盲生编曲写歌、演讲辩论等等。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等课程教学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工艺美术通过传统国画创新剪纸服装专业课通过服装创制及服装礼仪中医康复医疗保健通过中西医结合教学,既教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渗透创新教育理念;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用电安全,操作安全等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其中。

实训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特教学校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内容和残疾学生的特点,首先确立以安全第一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安全生产教育和职业纪律教育理念在平时的实训活动中确立安全大于天的意识,并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强化培训,同时实训老师与班主任合作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理念的传授。与此同时坚持校企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共同组织开展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就去企业见习感受,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指导实训。校企融合,深入对接,最终让残疾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待得住干得久爱得深

(二) 学校管理制度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组织班级管理和德育的直接实施者。班主任结合专业特点和残疾学生实际,充分调动校内校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组织、职业指导、沟通协调工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第一,紧盯四个德育主体。学校管理人员、学生本人、家长、实习企业。紧盯学校领导管理层,及时掌握政府教育部门、残联部门有关德育的最新指导方向,学习最新文件,不断调整德育教育方向和内容。紧盯残疾学生,在不同场所通过不同途径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同时加强与家长沟通联系,通过家长关注学生成长潜移默化教育,并补齐残疾学生家庭德育教育短板。紧盯学生实习企业,建立实习全周期陪护、跟踪、巡访、反馈,协调机制。

第二,开拓五大德育途径。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主题班会活动,校园艺体活动、学生休闲娱乐活动、班干引领自治活动五大活动途径,鼓励学生参与主题班会设计探讨,积极参加校内外艺术体育活动,向学生网络设备推送相关德育内容,培养班干部队伍发挥示范带头引领作用,促进“他育”向“自育”转变,全面实施德育教育。

第三抓住六个德育场所。康复理疗室、教室、寝室、食堂、校园超市、校外公共场所。学校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复健场所——康复理疗室,学习场所——教室,生活场所——寝室、食堂、超市,制定每个场所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校纪校规教育,培养残疾学生个人习惯和品德。同时也注意发生在校外公共场所的文明礼貌,遵纪守法,保护环境,安全等社会公德教育。

学校加强共青团工作,学习团的基本知识,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团。通过入团宣誓仪式评比优秀团员团干部优秀团员团干演讲等形式加强残疾学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成立学生会,并指导建立汉服社、采编播社、无障碍社、手语社、非遗文化社等与特教特色社团19个吸引学生200余人,重点突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与其他学校积极合作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学校建立健全各方面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要发挥德育功能,全方位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特教学校推出了《班主任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办法》及《毕业就业推荐制度》,针对班主任工作,在原有日常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上,出台了班主任奖惩制度、标准,并每学期开展优秀班主任、班主任标兵的评选活动。针对学生教育方面,出台了奖学金、助学金和年度十大校园人物的评选活动等。充分调动教职工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把残疾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

(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特教学校始终牢记至诚 至真 弘毅 笃行校训,不断弘扬向上 向善 包容 开放校风,认真践行仁爱 担当 乐学 善教教风,注重崇尚感恩 尚德 励学 求实学风,秉持特教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建设体现学校特色,从残疾学生一入校开始到毕业走向社会的全周期校园文化

第一在学校例行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德育。新生入学迎新活动;入学典礼及老生毕业典礼优秀毕业生演讲社团学生会团委设计海报,进行招生宣传活动;每周一例行国旗下讲话;国庆节爱国思想文化教育,包括主题黑板报、班会; 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活动;每学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突发地震演练,918 国难日哀悼活动;不定期举行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安全合理上网、防范网络诈骗主题讲座等,邀请蝶恋服饰创始人崔万志先生进行创业励志演讲等活动。

第二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渗透德育。爱国歌曲大合唱;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三大球赛事;举办特教好声音比赛;举办趣味运动会;每月文明班级评比;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学生展示专业技能,举行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创意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社团风采展示活动;庆元旦迎新年联欢会;开展雷锋月主题月活动,活动包括主题黑板报、做一件好事、主题相关知识竞赛、结对帮扶困难学生。

第三,依托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节举办老师“老师我想对你说”活动;中秋节主题活动,包括相关主题黑板报、节日知识教育、制作月饼活动;植树节举办“我为地球添点绿”活动,端午节举行学包粽子比赛等活动

(四)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德育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残疾学生是社会志愿慈善活动的对象只能当被帮助者不用去做志愿者帮助别人奉献社会本所特教学校把志愿服务纳入德育教育体系。一方面,对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的志愿活动主动接纳、积极配合、心怀感恩。另一方面组织残疾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课外活动阵地,发挥学生专业技能特长,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公园企业等,与外校合作开展汉服表演武术表演手语歌舞推拿按摩等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国庆节爱国思想文化教育和雷锋月主题活动为依托建立长效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

(五)心理辅导

学校根据残疾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编写心理学课程校本教材建立心理咨询活动室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疏导和援助邀请校外心理专家做心理健康讲座教授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与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借助他们的力量服务残疾学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德育对于残疾人脱贫立志具有重要意义,残疾人职业学校是帮助残疾人培养品德,树立信心,掌握技能的主战场,本文立足残疾人及残疾人职业学校实际,积极探索了残疾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希望可以对残疾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有所帮助。


作者:沈心童   段艺明     王婷婷        发表于《安徽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