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是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主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专业教师与工匠师傅、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教室环境与工作环境、考试评价与考核评价、课堂文化与企业文化等八个方面深度融合,有效推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是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大力倡导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1]。近年来,各地职业院校纷纷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本文以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口腔修复工艺专业为例,提出了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组织实施策略。
二、 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包括从规划设计、目标确定、实施计划以及过程管理的整个过程。[2]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3]。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了中国古代九宫图法,围绕现代学徒制这个人才培养核心,从八个方向深度探索校企合作协同培育技能人才,并将其贯通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由“1个核心主题+8项工学融合”构成。1个核心主题,即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主题。8项工学融合包括: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融合,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专业教师与工匠师傅融合,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融合,教室环境与工作环境融合,考试评价与考核评价融合,课堂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每项工学融合又可根据人才培养具体需要,发展新的子项融合,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丰富现代学徒制内涵,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的实施背景
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是一所残疾人中等专业学校,主要招收听力、肢体、视力残疾学生。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对理论知识理解困难,学校专业教学难度很大。为改变这一状况,2010年学校开展边学边做的手把手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且专业教师往往不具备一些新技术新工艺能力,学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陷入困境。
2014年,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行指导和部署。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认真深入研究了文件,认为现代学徒制尤其适合残疾人职业教育,决定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经过4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走向深入,残疾学生想来学、学得会、走得出,扭转了学校办学局面,残疾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实现如愿就业梦想,加快了残疾人扶智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二)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
1.确定 1个核心主题: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以现代学徒制作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导向是促进残疾人就业,让残疾人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残疾人因为身体先天缺陷或后天受损,大多数在少年儿童时期处于求医问药,不能完整接受义务教育,从而导致文化基础薄弱,对抽象化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但他们具有珍惜机会、刻苦认真、善于模仿、勤于动手、富有耐心的优良品质。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为主,强调动手技能,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在综合研究残疾人和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学徒制非常适合残疾人职业教育,并将其确定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采取师傅带徒弟模式教学,淡化理论,注重实践,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2. 实施 8项工学融合:校企协同培养人才,以合格员工标准深度推进育人要素的有机对接与融合。根据校企对人才培养核心素养能力的要求,确定现代学徒制8个主要工学融合项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每个项目可以根据需要,丰富融合内容,予以深度实施。下面以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口腔修复工艺专业为例,介绍8项工学融合的实施策略。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融合。职业教育以市需求为导向,为产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天然使命。残疾人职业教育担负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职责,培养的人才适合产业需求,毕业生能被产业接纳,残疾人职业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学校把社会有市场、产业用人多、健全人不愿做、残疾人能学会能就业,作为专业设置的主要方向 。学校敏感把握 “2014年我国假牙行业消费量约8165万颗,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0.6亿元[4]”的信息,对省内安徽省华西义齿制作有限公司、安徽亚钛义齿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华特义齿加工有限公司、安徽艺林义齿技术有限公司等义齿企业展开调研。调研发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中老年人对义齿的需求量逐年增长,义齿行业发展态势十分迅猛。由于义齿加工需要耐心、细心和专注,很多健全人做不下来,义齿加工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非常紧缺。而对于下肢残疾人,这项工作则十分合适。学校决定开设“口服修复工艺”专业,并与合肥华特义齿加工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全方位共建专业,共同培养人才。
(2)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产业行业人才,须将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融合,形成教学标准。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与华特义齿共同成立口腔修复工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学徒所在的职业岗位,明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以“模块化”原则制定课程体系,项目内容以职业资格为导向,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将课程内容细化为具体知识点。通过义齿加工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对接口腔工艺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职业功能模块,形成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义齿产业发展以及合作企业所需求的技能人才相吻合。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具体工作任务融合,教学过程就是真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项目任务流程。以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内部员工技术手册中的应知应会内容,整合、序化相关内容,利用学校实践教学平台和合作企业实习设施构建相应的第一学年专业认知的学习和实践,第二、三学年的企业跟岗和顶岗的实践与理论教学内容,开展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岗位顶岗适应性训练,教学过程涵盖初级、中级的能力递进训练,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70%以上,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5]
学校进一步拓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深度,将义齿制作工艺流程制作成微课,使用同步摄放系统、学习通、微课、一体式交互机,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反复学习练习,提高了实际教学效率和效果。
(4)专业教师与工匠师傅融合。专业教师在现代学徒制中扮演着“双师”的角色,既能从事理论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实训教学,既是从事教育教学的“经师”,又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人师”[6]。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匠师傅“双走入”,专业教师寒暑假期间下企业参加专业生产实践,和企业员工一样在工作岗位上班,企业派部门技师对实践教师进行一对一带教学习,让教师充分了解义齿加工企业运作流程、知识技能要求、岗位工作规范,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及实际应用情况,并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企业派技术人员来学校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口腔修复工艺专业教学以“主+辅+兼”的结构组建专业教学小组,其中主导教师1名(“双师型”教师),辅助教师1名(实训指导教师),兼职教师3名(公司技术人员),教学小组研究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每位教师承担不同教学任务,协同组织实施专业理论、课程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跟岗顶岗实习教学。每周二到周四由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实习指导教师协助实训指导。每周一和周五,企业派技师来校进行实训教学,专业课教师协助实训指导。实训课采用小班制,即一个技师对12名学生授课,确保技师可以指导每位同学操作。
(5)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融合。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为载体,将学生的身份与员工的身体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学习技能主动性、使命性和责任感。学校口腔修复专业与合肥华特义齿加工有限公司建立“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学徒实训、定向就业”的义齿加工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实行“生徒同招、生徒同育、先生后徒、师徒相授”的招生招工一体化模式。学校与企业一同面试招录学生,设置“华特义齿班”,按双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项目任务实施教学,企业师傅每周两天授课,学生第五学期跟岗实习、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教学实训过程和环节,学生按照员工的要求开展实训操作,学习实训的过程就是员工生产操作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员工身份认同和主动学习训练的意识。
(6)教室环境与工作环境融合。专业教室和实训室按照工作环境和生产车间布置,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工作过程和真实的产品“四真实”为载体,全面实施“实景育人”和校企协同育人[7]。口腔修复工艺专业以培养学生模型修整、蜡型设计、车金处理、上瓷、车瓷等义齿加工制作基本技能为主线,让学生掌握义齿行业的全部工艺流程及其各环节的主要标准、操作技能,提高学生义齿专业技能和岗位工作任务的适应能力。
(7)考试评价与考核评价融合。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以考试评价的方式,将学业考试与平时考核、学习表现、校企联合竞赛、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自2014年以来,口腔修复工艺专业均采用学校平时学习记录、学习态度、实训成绩、技能竞赛、企业实习考核、校本教师评价和企业工匠师傅评价等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优质就业挂钩,发挥评价就业导向,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全员达到合肥华特义齿加工有限公司要求,实现全员顺利毕业,成功就业。
(8)课堂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课堂文化是教学组织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与生产组织的综合体现。职业教育在培养企业合格人才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尤其是合作企业文化,对毕业生适应将来就业企业的组织管理和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口腔修复工艺专业现代学徒制课堂文化,按照企业对员工和生产的要求,在班级制度管理、实训设备布置、师生关系、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企业文化与课堂文化对无缝对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企业管理和生产的要求,形成学习行为技能的企业文化自觉。
(三)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对标企业需求,真正实现了生徒融合,以生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大幅提升,残疾学生全员合格毕业、顺利就业,实现了职业教育助残扶智扶贫的重要功效。
参考文献:
[1] [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
[2]郑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J], 2004,31(1):187
[4]智研出版集团.2015-2022年假牙(义齿)及护理市场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M].北京:智研出版集团,2015:3-55
[5]林峰.口腔修复工艺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29):169
[6]徐岳清.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2011(20):51-52
[7]汪 湳,何汶纹,魏 冉.校企合作树匠心 产教融合育匠人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产教融合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8-6-7(10)
作者:庞春梗 发表于《现代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