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黎丽
摘要:一人一案作为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发展形式,是落实特殊教育现代化、提升特殊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关键措施,也将是特殊教育学校研究和发展的新方向。在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基于残疾学生的生理障碍与需求,充分考虑其残疾成因、成长经历与环境、教育经历与环境等个体发展的差别化因素,遵循其成长规律,为其量身制定学习档案,以满足其个体发展需求。本文以中职聋生为研究对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一人一案实践研究,探索一人一案实施方法与应用成效,以促进中职聋生信息素养。
关键词:个别化教学 一人一案 中职聋生 信息技术
个别化教学广泛应用于特殊教育界,也是特殊教育界一直提倡的教学方法。1957年美国国会通过《教育所有残疾儿童法》要求必须为每位残疾学生制定一份个别教育计划,1975年美国颁布《全体障碍儿童教育法案》提出为每一位障碍儿童维持一项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对比普通学生,特殊教育学生更多的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特出了这种特殊需求。
2017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在“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措施中指出:以区县为单位,逐一核实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数据。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就读、儿童福利机构(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落实“一人一案”,做好教育安置。“一人一案”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发展形式,它的提出是落实特殊教育现代化、提升特殊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关键措施,也将是特殊教育学校研究和发展的新方向。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也同样需要“一人一案”的个别化教学。下面以中等职业教育聋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通过“一人一案”个别化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落实三教改革,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一、“一人一案”实施意义
1、“一人一案”满足聋生个体差异需求
聋生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和个体本身。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指成长经历、成长环境、受教育情况、耳聋的相关情况等;个体本身的差异主要指心理特征发展差异。通过对我校16、17、18、19级聋生调查发现,在个体的入学年龄、耳聋原因、耳聋时间、耳聋程度、康复治疗情况、家庭经济、成长环境、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情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以19级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为例,8名同学中,4名同学完全听不见,2名同学弱听,2名同学听力可达正常状态。
8名同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历差异很大,有的同学在特殊教育学校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有的仅上到三年级,有的同学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未能跟上正常学习进度,自己认为什么也没学会。
8名同学在信息技术基础和使用兴趣上的差异性也很大。其中有4人未使用过电脑;3人平时使用手机或电脑主要是玩游戏,4人看电视,1人会用来学习。
除此以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慢慢发现,每个聋生都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和情感需求。
从个体自身来说,其本身的心理特征由于发展不均衡,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有的聋生特别善于模仿,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但不善于总结和举一反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尽可能针对个体特点,为每位学生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最大可能的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评价学生个体,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一人一案”促进教育公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每个人平等接受教育,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不得不承认现有的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并不能满足特殊群体的需求,也无法达到真正的教育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是促进不同个体生命全面、和谐、自由、独特的发展,而且要求每个学生个体能够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并得到真正的发展。一人一案的实施就是为聋生寻求更适合其生理特点与个性特点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聋生的全面发展,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3、“一人一案”解决课堂教学痛点
从聋生的教育经历出发,可以发现他们的情况千差万别,他们的信息技术基础也同样千差万别。以文字录入为例,学生会存在:会拼音会录入,不会拼音会录入(使用手写方式,速度慢,达不到基本要求),会拼音但未使用过电脑进行录入,不会拼音也不会录入。再考虑到各自的拼音掌握情况不一,识字量不一,在录入教学中,相对统一的录入速度要求和录入方法要求及结果评价是不合理的,学生也会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到痛苦。
“一人一案”细化学生情况,针对学生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及课外的拓展学习方向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文字录入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如识字量、拼音掌握情况、文字录入基础综合评估,确定教学目标:录入速度和录入方法(形式);再结合学生个体特殊,如性格、兴趣等,选择不同的录入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使学生拥有一个快乐的课堂和收获的课堂。
二、中职聋生信息技术课程“一人一案”实践案例
“一人一案”作为个别化教学的发展形式,它具备其所包含的三个要素:学习环境的个别化、学习风格的个别化、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个别化。围绕这三个要素,笔者在19级工艺美术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了“一人一案”的实践应用。19级工艺美术班共有8名学生,小班额的教学人数,让“一个一案”得以开展和落实。
经过两年的尝试与探索,形成以集中授课为基础,通过追踪跟进及时调整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进行个别指导,让每位学生达成基础学习目标并结合自身情况自调学习步骤,实现个性发展。
1、由基本情况初步制定个别化学习方案
入学初始,笔者通过问卷、谈话等形式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摸排,包括年龄、性别、义务教育情况、身体障碍情况、信息素养情况、性格表现等,用以判定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合理设计适应其个人的模块技能目标和整体课程目标。
如,根据海同学入校基本情况,对其个别化学习方案做了以下规划:
(1)整体课程目标达成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即可。
(2)由于不会使用手写以外的其他汉字输入法,也不具备听力,拼音情况非常差。故在文字录入模块学习中,学习五笔输入法,掌握使用非手写输入的汉字输入法,录入速度达日常使用水平即可。
(3)规范手语,对信息技术专业手语词汇要求正确掌握并使用。
(4)基于性格表现,注重鼓励,安排同学协助,为其多创造交流、发言机会,提升其表现力。
(5)提供一些较为简单的计算机学习资源,以衔接中职信息技术的学习。
(6)根据学习情况追踪跟进,适时调整个别化学习方案。
2、随着课程进展追踪改进,适时调整个别化学习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个案记录表还包含上课时间、学习内容、课堂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外建议,结合线上教学平台,有效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用以随时修正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以适应其个人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建立长期的学习动力。通过不间断的追踪和跟进,发现不同学生在不同模块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目标要求,反馈其学习成果,推送适当学习资源,使其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持续追踪跟进海同学的学习情况,有以下方面的效果与调整:
(1)在文字录入技能中,通过课外小组基本达到要求,满足了信息技术学习和日常学习的需求。
(2)中期海同学在专业手语学习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调整方案,培养其成为专业手语学习小助手。通过这种激励措施,也使海同学在课程学习中有了更多的成就感,其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榜样作用。
(3)计算机相关基础学习资源的推送,使海同学较快衔接上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要求。尤其在后期的学习中,海同学的水平已高于班级平均水平,如在数字媒体技术模块的学习中,其图形图像处理能力位于班级前列。在这个过程中,调整资源推送类型,为其进行了拓展资源的推送,进一步强化其图形图像处理能力。
3、完善线上课程,丰富个性化资源
丰富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则是学习内容呈现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支撑个别化学习方案得以实施的基础。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和传递途径也多种多样,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个性化。互联网、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习环境的个别化得以实现,学习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学习内容与学习环境的结合,为个别化学习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推送了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如针对依靠手语和文字获取信息的学生,推送“课件+手语+字幕”的学习资源;对不依靠手语的学生,推送不含手语的学习资源。对入学前不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推送满足于中职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技能衔接学习资源;对有较好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学生,则拓展其眼界,推送拓展类学习资源和改造后的网络资源,并指导其进行自主学习等。为需手语支持的聋生开发编写专业的聋生教材,配备专业手语教学资源等。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开放在线课程和扫码可学的学习资源。
基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学习形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也使个别化学习方案得以落实和推进。
3、针对个体,面向全体,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在整体教学目标与个人目标引领下,结合一人一案提供的数据信息,针对聋生的前置基础知识、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在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以“数字媒体技术”模块的项目一任务2:图形图像获取为例。
设计“自主探究”环节,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帮互助。教学目标分为基本要求:会使用一种方法获取图形图像素材;提高要求:会使用多种方法获取图形图像素材并区别其差异性。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情况,为同学们提供了不同的微课视频介绍获取方法,在课中,各组内学生均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能力选择一种方式完成探究。
在评价中,基于学生的个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关注其成长性评价。
三、小结
“一人一案”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注重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无论是在制定教学目标上、选择内容和方法上,还是在创设学习环境上,都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从而因材施教,最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的、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内心需求得以被关注,个人潜能得以被开发,使他们感受到教育的温度,课堂的充实。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人一案的实际落实与理想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对学生的初期评估仅限于基础的客观数据,缺少了心理性数据,从而导致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特征把握不够。二是课堂行为记录少,对非结果性内容最终只形成了较为笼统的总结性印象,无法详尽分析其个别行为背后的成因,进而针对性给予关爱或调整教学方式。三是数据的记录采用传统的电子表格形式,工作量大,不利于综合分析。对于一人一案的落实与应用还应该坚持长久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
[2]蔡毅钢.不遗寸长 量体裁衣——浅谈"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J]. 考试周刊,2020,(031)
[3]王敏.听障儿童个别化教学对策与研究之实验报告[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