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教育科研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基于教育数字化的融合教育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 2024-01-28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赵军云

本文系安徽省教研课题“中职聋生无障碍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JK21004

摘要:本文基于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和无障碍资源建设,探索在融合教育理念下,残疾人职业教育课堂对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不同需求支持策略,提出基于“技术+资源”的看见“思维”+听见“声音”+触见“现实”融合生态课堂支持策略。运用直观形象的视觉传媒呈现学习内容、操作流程,辅助学生建立知识技能体系,使学生看见“思维”。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翻译并呈现课堂信息,教师手语融入课堂互动,“课件+手语+字幕”无障碍数字化资源提供自主学习支撑,使听障学生听见“声音”。运用VR虚拟技术,体验无法触见的现实实景,使学生触见“现实”。

关键词:融合教育  信息技术  无障碍资源  残疾人职业教育

在虎年来临之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七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14年和2017年的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到“十四五”的“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突出了党和国家关注、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用“行动”聚焦真抓实干,切实办好特殊教育,加快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为残疾学生走上社会,获取工作,实现社会人际交往打下坚实基础。

一、融合教育课堂问题的提出

融合教育是指通过特别的设计,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与健全学生放在一起接受教育。相比于隔离式的教育,融合教育使残疾学生在受教育时期就回归主流社会,这将帮助他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大大提升其社会适应力。同时,双向的融合也让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在共同学习与成长中,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学会接纳自己,尊重、包容他人,在平等、友好的环境下提升道德修养,树立自信。但融合教育为残疾学生带来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简单的将残疾学生放入普通课堂中,只是物理空间的融合,而残疾学生也只能是随班“混”读,无法真正达成融合教育的目的。

以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的班级多以肢体障碍学生为主,同时包含听力障碍、健全学生的融合型班级。如果仅仅是将这些学生简单的编排在一个班级上课,必然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残疾学生其不同需求得不到真正的满足。该类班级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听力障碍学生和部分重度肢体障碍学生存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弱,对抽象概念、工作任务和操作流程理解不够,知识技能不能有效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

其次是听力障碍与健听群体的融合问题,主要有:面向全体的口语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听力障碍学生有效获取课堂信息的需要;听力障碍学生与健听学生(肢体障碍学生与健全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沟通不畅。

第三是肢体障碍学生由于行动能力有限,在行动类学习和活动中存在障碍,对事物的感知性不足。

二、基于“技术+资源”的融合生态课堂支持策略

为不同生理障碍的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提供适合的学习支持,使其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获、有所成、有所得是融合课堂所应关注并达成的。针对上述类型的融合班级所存在的问题,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基于“技术+资源”,构建看见“思维”+听见“声音”+触见“现实”的融合生态课堂支持策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创设融合教育环境,增强社会适应力,推进融合教育。

1、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具象元素直观呈现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通过形象化、直观化的演绎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真实案例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提供“目标化、项目化、实践化”的学习内容,开发“泛在化、可视化、碎片化”的数字资源,以思维导图、工作手册、任务导学案等载体呈现教学内容和操作流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破解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弱,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

2、在课堂讲解与演示教学中,通过“傲软同屏”“回屏助手”等技术手段将手机界面与教学一体机界面同步呈现,再运用“讯飞听见”实时将语音转成文字呈现在屏幕上,为听力障碍学生“听见”课堂声音提供支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听力障碍学生配备具有实时语音转文字功能和手写功能的平板终端,使听力障碍学生和健听学生之间沟通无障。教师运用手语为听力障碍学生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同时充当听力障碍与健听学生之间的翻译,使听力障碍学生能自由参与到课堂集体活动中。在视频教学资源中加入语音字幕、同窗手语翻译、教学课件等元素,构建“手语+字幕+课件”的无障碍数字化资源,使资源同时适用不同类型的学生。

3、运用虚拟仿真软件搭建学习实训平台,通过反复训练,虚实结合,增强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如在计算机组装课程中,运用VR虚拟技术,学生通过反复虚拟装机过程,强化装机能力。对于肢体障碍程度较重的学生,如手部障碍或下肢行动不便的学生来说,实际装机操作较难体验,虚拟装机过程则增强了他们对计算机内部结构的感知,提升了学习兴趣。在以“冬奥”为主题的宣传册设计教学中,肢体残疾学生由于行动受限,较少接触此类运动项目,对该主题关注不多,感触不深,影响了设计效果。教学中,通过VR眼镜观看全景冬奥VR视频资源,体验冬奥赛事与实景,加深了学生对冬奥的感知和冬奥精神的理解,提升了设计内涵。

image.png

1 看见“思维”+听见“声音”+触见“现实”的融合生态课堂支持策略

三、基于“技术+资源”的融合生态课堂应用案例

针对融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看见思维”、“听见声音”、“触见现实”三个方面去解决,需要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通过丰富的适用资源,构建融合生态课堂,技术和资源的运用策略应根据具体的学情进行设计。下面以《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的项目十“宣传册设计与制作”为例,具体介绍在课堂教学中所实施的融合支持策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特殊需求,构建了基于“技术+资源”的融合生态课堂环境。

(一)整体学情分析,为制定融合课堂支持策略提供依据

2021级计算机1班共有16名学生,根据前导课程《信息技术》《设计素描与色彩》和《图形图像处理》前期课程的学习数据、“一人一案”个别化学习档案、“宣传册设计与制作”项目的课前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分析得出:

知识和技能基础:13 人已掌握选区工具、画笔工具、文字工具、路径工具、图层应用、图像调整等 PS 常用工具与功能,可在步骤指导下独自完成任务;3人在路径工具、图层应用、图像调整需要个别指导。

认知和实践能力:14 人能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具备团队协作意识;2 人需督促学习。平面作品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待提高。

学习特点:14名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知识技能体系建构能力不足;全体学生均喜欢线上线下混合学习,针对个人特点和需求的精准推送及指导。

特殊需求:2 名听力障碍学生,信息获取与交流存在障碍,但视觉敏锐,动手能力强;需要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10名肢体障碍学生均对项目需设计与制作的宣传册的主题——“冬奥”不太关注,也未曾观看过相关赛事和新闻;需要增强主题认同感,助力作品内涵设计。2名健全生和2名轻度肢残生表示很喜欢“冬奥”中的冠军人物和精彩赛事,“冬奥故事与冬奥精神”的主题讨论中发言积极,感受丰富。

(二)针对整体学情,制定技术与资源支持策略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制定课堂教学中的支持性技术运用和资源准备。

1、技术运用:

1)教师和健听学生的声音信息传递渠道

将装有“讯飞听见”APP的手机与辅助智慧屏通过手机投屏APP“傲软同屏”进行同屏,“讯飞听见”的语音转文字功能将教师与健听学生的声音实时翻译成文字呈现在辅助智慧屏上,确保听力障碍学生有效获取课堂信息。

2)小组合作学习的信息交流渠道

为听力障碍学生配备具有语音转文字和手写功能的平板终端,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中充当沟通媒介,确保听力障学生与健听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无障。

3)虚拟感知现实的补充渠道

使用VR虚拟眼镜让学生观看冬奥精彩赛事,通过虚拟技术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冬奥魅力,提升对冬奥的认知,增强对“冬奥”主题的理解,为宣传册设计奠定基础。

image.png语音转文字的辅助智慧屏

image.png语音转文字与手写功能的平板终端

image.pngVR虚拟眼镜

image.pngVR冬奥视频资源

2 技术运用

2、资源准备:

通过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呈现方式,亦是满足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使学习资源无障碍。

1)“课件+手语+字幕”的微课资源

根据具体学情,为不同的学生推送适合的微课学习资源。资源有两个来源,一是改造普通学习资源,将适用的普通微课资源重新改造,添加字幕和手语,增强其针对性,以供听力障碍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二是自主制作微课资源,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效,制作符合其学习需求的资源,同时添加字幕和手语,既可用于健听学生,也可用于听力障碍学生。

2)任务导学案和思维导图资源

针对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弱,知识技能体系构建能力不足的情况,为每个教学任务设计任务导学案和思维导图。任务开始初期,在课前发放任务导学案,梳理任务过程和操作流程,配备二维码,学生可通过扫码直接观看任务操作演示。通过思维导图将任务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逻辑关系,对任务进行总结。操作演示视频结合任务导学案与思维导图,有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技能体系,增强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三维动画资源

“宣传册设计与制作”项目中图层关系与蒙版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关键技能点。针对这两个技能点,制作三维动画,呈现图层与图层之间的关系,蒙版与图层之间的关系,使模糊不清的关系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突破空间想象障碍,化解难点。

4)手语翻译资源

手语作为听力障碍学生最为常用的日常交流方式,既是一种语言能力,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国家通用手语的发布和推广肯定了手语的必要性,教师具备手语技能既是实现与听力障碍学生无障碍交流的基础,也是增进与听力障碍学生情况的重要方式。具备手语技能的任课教师,以自身为资源,建立起与听力障碍学生的手语交流渠道,也承担起听力障碍学生与健听学生之间的翻译人员。在“宣传册设计与制作”项目中,设置的小老师课堂、作品展示分享、经验交流分享等环节均由教师作为翻译人员,为听力障碍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支持;在一对一指导和“课件+手语+字幕”的资源建设中,教师的手语翻译能力均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image.png“课件+手语+字幕”微课资源

image.png思维导图

image.png三维动画

image.png小老师课堂中的手语翻译老师

3  资源准备

(三)基于“技术+资源”融合生态课堂的实施效果

1、知识技能达成率与优秀率显著提升

根据课中、课后测试数据,知识目标达成率100%,其中"文件配置”、“主体作用及选择”、“段落文字”、“区域文字” 等知识目标的优秀率为100%,有关图层样式、蒙版应用的优秀率为84%。根据作品完成质量及课后拓展任务完成情况得出,及格率100%,90分以上的平均优秀率为93%,其中,“多文字排版设置”、“主体及层级布局”、“批量处理”三个能力目标的优秀率为100%,“背景制作”“通道抠图”的优秀率为87%。知识与技能目标全面达成,优秀率显著提升。

2、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统计发现,学生自主实践和练习的次数显著增加,职业认同感明显提升,有意识的注重作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image.png 

image.png 

4 学生素养达成统计图与部分作品展示

四、结语

基于“技术+资源”的“看见思维+听见声音+触见现实”融合生态课堂支持策略是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的应用,亦是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实践。以技术和资源为支撑,通过特别设计,解决听力障碍与健听群体、肢体障碍与健全群体在融合时存在的问题,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适用实用的资源,满足残疾学生在普通课堂中的需求,为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融合教育研究提供了样本数据。

然而,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融合教育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技术与资源的支撑策略也仅是融合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融合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理论的研究、政策的支撑、观念的改变、还有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的保障和特教资源的支撑等等。融合教育是当前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大趋势,高水平的融合将成为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蔡翮飞. 融合教育生态系统理论下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 42(34):8.

[2]邱淑女. 残疾人融合职业教育研究与启示[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5):2.

[3]颜廷睿, 关文军, 邓猛. 融合课堂中差异教学与学习通用设计的比较分析[J]. 中国特殊教育, 2015(2):7.

[4]厉才茂. 关于融合教育的阐释与思考[J]. 残疾人研究, 2013, 000(00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