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教育科研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发布时间: 2020-03-15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其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是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过程实践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创设情境来激趣导思、以任务引领来探索新知、以总结归纳来巩固内化、以延伸拓展来引发思考、以课后反思来完善提高。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原则;实施策略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施教方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1]。 以行动为导向,在“做中学、做中教”,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厘清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并有效实施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体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方法能力等综合职业行动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教学思想接近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行动——做的过程中学习”,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及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2]。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独立思考、有目的地解决存在问题的职业行动能力[3]

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的原则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行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社会性和情境化的学习[4]。计算机应用基础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学生间的差异主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习惯、能力上的差异,情绪、情感和意志品质上的差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校学习环境适应程度的差异。统一步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符合学生个体的认知特点的差异,会造成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成为后进生。为了发展每位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因材施教。中职国规新教材的课程内容具有相对独立的模块化特征,方便分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二)教学内容情境化

教学内容情境化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有效行动和建构技能的基础。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充分关注与学生情境相关的感受和经验积累,教学素材、行动组织体现生活化、实用性,与学生的认知世界、兴趣和经验紧密结合,学生参与行动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动机就会大大增强。建构主义认为有意义的高效的学习一定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如何让学生体验生活情境和职业情境,有效的情境应该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的内容关联起来,应该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情境与学习内容关联起来,降低学生对新知的畏难情绪,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5]

(三)教学方法项目化

行动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就专业课而言,教材的内容与职业领域逐步靠拢,与实际工作岗位逐步接轨,教学项目往往就是一个工作项目。项目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项目的定位要便于各构成要素的实施,项目的确定要从现实条件和可行性两方面加以选择,项目设定难度和可操作性要直接与学生现有知识层次关联。项目不能设定太大,太大使学生难以完成,提不起兴趣,项目的难易应循序渐进。教师的条件和学校可提供的硬件环境也是项目设定中必须考虑的因素。[6]

(四)教学过程实践化

整个教学过程以实践为主线,将行动和认知结合在一起,以行动做为导向,引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做中学”,在做中体验、反思和建构技能,在做中合作、交流和养成品质。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总结“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经验:在“做中教”,老师感觉教得快,感觉纯理论教学中难点重点也易于让学生接受;在“做中学”,学生感觉学得快,平时成绩差的同学也说原来恼火的知识其实也不难,在“做中教与学”,使得老师与学生均感觉收益匪浅,专业学习氛围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评价多元化是课堂互动的核心。教学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的重点在实施教学的过程。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智能类型的差别,智能的类型本身没有好差之分,因此要善于评价学生的长处,善于评价学生的亮点,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来,亲身体验成果的发生过程,要让学生享受每一小步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乐学善学,进而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敢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不断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三、行动导向教学的组织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需要对教材、教学对象进行认真分析,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充分的准备,其实施需要一定的硬件、软件条件的支撑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ppt动画设置” 为例,介绍行动导向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思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知识技能的欲望,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来,并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思考、实践和探索。

在“ppt动画设置”教学项目中,首先播放一组名为锐普团队制作的《超炫》PPT动画。炫丽流畅的动画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播放动画的同时问学生作品中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学生会说是动画。教师继续提出疑问,你们知道它是用什么软件做的吗?大部分学生会稍显迟疑,少数学生会回答为Flash所作。教师结束动画,使之处于编辑状态,让学生看清这幅动画实为PPT所作。这样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转变只有FLASH才可以做好动画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PPT动画的强大功能;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好PPT动画、制作好PPT作品的欲望,给学生以动力。

(二)任务引领,探索新知

项目教学过程,首先要确定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任务,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渗透其中,在主题任务的引领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为主线,运用任务驱动、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和发现教学法,结合动手实践、总结归纳、自主探究、发现学习等学法指导,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正确、灵活、有新意地运用知识。

针对“ppt动画设置”,可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联系起来,以“飞向明天”作为主题任务进行引领,这既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延续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奥运精神的一种传播。为了学生生成作品百花齐放,预先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不同主题的PPT素材,再根据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认知规律,把总任务划分为“北京2008奥运回顾、备战2022冬奥、2022奥运展望”三个子任务。任务一主要训练“添加、更改、删除”的操作技能,任务二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由自定义动画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幻灯片切换的知识技能,任务三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完善作品。每一个子任务中的操作以一个个明确问题提示形式进行串联,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由发现新知、探究新知、进而总结新知。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多走动,多指导,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个性和共性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三)总结归纳,巩固内化

学生的综合作品完成后,教师的认可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几个典型的有对比性的作品和大家一起分享,同学给予点评,制作者尝试讲述制作经验,再由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反馈,直观地实现课堂评价与教学效果反馈。总结过程中,老师应把自己的经验与学生分享,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更多有意义的东西。在总结经验归纳的过程中,可辅以PPT或白板板书,帮助学生更直观更系统的梳理所学知识。

(四)延伸拓展,引发思考

当课堂接近尾声、教学目标基本实现的时候,以一组与主题呼应的PPT动画作品,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幅作品中,既有承上的基本动画,又有炫酷的动画,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在教师的提示下,引出动作按钮、设置超链接和路径动画的概念,为下一课时PPT动画的提升练习做好铺垫,并引出预习任务和需要完成的作业。

(五)课后反思,完善提高

课堂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可以把一些预设的问题解决的很完美,但课堂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性问题的出现,因此对每堂课教师都需要课后进行认真反思总结并在以后加以完善,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灵活应变的能力。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技能的地方,也是一个获得自信和成就的地方,更是一个获得人生经验积累的地方。在新型师生关系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收获最多的是学生,提高最快是老师,正所谓“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教学反思会让课堂变得更加丰满。

 

参考文献:

[1]吴晓,沈亚强.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1):27.

[2]陈冰梅.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3]熊淡宁.谈行动导向教学法[J].职业圈,2007(23):161.

[4]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2007(20):5.

[5]陈建军.享受过程 建构技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文化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0(08):62-63.

[6]余姚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40.


作者:庞春梗   发表于《现代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