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 【发布人: 】 【发布时间: 2016-03-17】 【点击量: 】
2016-03-17 点击量:
■ 本报记者 聂扬飞
3月12日下午,人民大会堂内,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正在依次进行。下午4时35分左右,发言席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来宾。
一脚高、一脚低,步伐缓慢却坚定。虽然左眼有些斜视,但目光却透着掩饰不住的热诚和自信。 “我叫何宗文,在我诸多的称呼中,当地人最喜欢称呼我为 ‘何委员’,我也最珍视这个称号。 ”甫一开场,发言者就吸引了全场关注的目光。
何宗文,来自安徽池州的省政协委员,这是他第一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的发言席,同时也是全国政协成立以来在人民大会堂作大会发言的地方基层政协委员第一人。
“我的眼有毛病,但并不影响我看见群众困难、理清提案线索;我的腿有残疾,但为了掌握群众的心声、反映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营生,我愿意‘跑腿’和‘拼命’。 ”朴实的话语传递出坚定的信念,坚定的信念来源于光荣的使命。整整27年来,何宗文拖着一条残腿访贫问苦、调停纠纷、调查研究,完成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大会发言数百件,以委员身份和池州市信访评议团团长职务调处各类信访案件、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620多件,走过的路程达到了50万公里!
这是一段值得称道的履职经历,而在何宗文自己看来,却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 “为群众多‘跑腿’,就知道群众困难、‘痛点’在哪儿;多到群众那儿走走、问问,多提供些微小帮助,就知道群众的 ‘盼头’、焦虑在哪里。政协前面有‘人民’二字,政协委员心中更要有‘人民’。 ”掌声,是全场听众对此最直接的回应。
同一时间里,远在千里之外的池州市贵池区清风街道百荷园社区,另一群人同样挂念着这场发言,他们聚集在社区活动室的电脑屏幕前,通过网络直播聆听着远方的声音。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身有残疾,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接受过何宗文的帮助。
龚建平就是其中之一。多年前因为一场意外高位截瘫,家中失去经济来源,妻子辞职照料丈夫,无暇“打官司”。是何宗文主动站出来,像陀螺一般在企业、医院、法院、政府部门之间奔走个不停,帮助龚家拿到了65万元救命钱。何宗文在帮扶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为重度残疾人家庭建立护理补贴制度”的提案,引起省主要领导的重视,并推动相关政策出台,惠及全省63万重度残疾人。
小小的电脑屏幕里,传出何宗文洪亮的声音:“群众信任我,是因为我从不打官腔,愿意和他们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政府部门支持我,是因为我出于公心,只想为老百姓做事、解困。 ”对此,活动室里的每个人感同身受。他们说,大家平时有困难,都愿意去找“何委员”,他也从不会拒绝。为了帮助大家跑腿办事,何宗文一年365天中,满打满算在家休息的时间只有10来天,虽然兼任不少社会职务,但他分文不取,还把省吃俭用的20多万元全部资助了特困群体。
“每一个委员都有自己的光和热,全国几十万政协委员都能成为群众身边的政协委员,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就会使群众的呼声得到更好的反映,使参政议政更有实效、更接地气。 ”时空转换到人民大会堂内,掌声再度响起。短短10分钟的发言,全场绝无仅有被四次打断,最后一次掌声更是持续了整整一分钟。这其中,饱含着全场委员的认同、赞许和共鸣。
步出会场,参会者仍然沉浸在刚才的热烈氛围中。住皖全国政协委员王鹤龄深情表示:“何宗文的故事给安徽增添了光彩。 ”全国政协委员阎维文也说:“何宗文用踏踏实实的履职,给在场每一位委员上了生动一课。 ”“事迹实在感人,刚才听的时候我几乎含着泪水。 ”同样受邀列席会议的侨商代表王琳达告诉记者,自己母亲祖籍池州,为那里有这样的优秀委员而高兴,希望何宗文的履职故事能一直延续精彩。
【记者手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作为政协委员,应当从何宗文的履职故事中有所感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灵魂深深根植在思想观念和工作实践中。
“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读完只要两秒钟,做好要用一辈子。当全国60多万名政协委员,都能切实担当起履职为民的职责,真正深入基层群众,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工作,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架起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就一定能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更大的力量。
3月12日,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列席会议的我省省政协委员何宗文受邀登台作大会发言。 本报记者 杨竹 摄
您已进入辅助浏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