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职业教育将为安徽崛起提供人才保障
【文章来源:
】
【发布人:
】
【发布时间:
2010-08-10】
【点击量:
】
2010-08-10 点击量:
今年是我省提出建设职业教育大省的第三个年头,创建职业教育大省的脚步正在一步一步地前行。2009年7月,省政府出台了《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迎来了我省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创造了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努力把我省由人口大省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省?为此,记者采访了省教育厅副厅长江春。
发展职业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这为我省加速崛起、实现“弯道超越”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江春告诉记者,我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单纯投资拉 动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
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在我省皖江城市带建立我国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量的工业企业将转移至我省安家落户。这些都迫使我省大批从业人员需要转换工作岗位和提升岗位技能,特别是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需要大量产业发展所适应的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这些都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和完成。
前不久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江春介绍说,我省一些地区先后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充分暴露了我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为此,省教育厅于2009年努力挖掘职业教育资源,动员、组织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按照“职教为就业服务,培训与就业结合”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各类培训,全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首次突破40万人,培训总规模达132.5万人次,培训后就业人数达101.3万,为促进就业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职业教育将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建设职业教育大省,既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调整和完善教育体系和结构的要求,对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江春说。
目前,我省高等、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数量不断增长,职业培训空间越来越大。在人的自我觉醒、自我完善、全面发展意识越来越强,以及经济社会加速度发展、知识更新步伐加快、岗位能力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民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院校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提高学历教育质量,扩大短期培训数量。大力推动企事业单位落实职工培训制度,不断更新职工知识技能。推进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业余学校和社区教育的发展,加强农村居民、社区居民的各类文化学习和职业教育培训。努力培育和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努力把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形成人人需要学习、人人热爱学习、人人善于学习的生动局面,把人口压力变成人力资源,把人口大省变成人力资源强省。
江春介绍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职业教育为更多人搭建成功舞台
江春深有感慨地说,党的十七大把发展教育摆在六项民生工作之首,可见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社会的和谐和公平首先是教育的公平,需要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要因材施教,就要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面向终身的教育”。江春说,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特殊发展阶段,工业发展处于重要位置,农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三产发展处于升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这种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同普通教育一样有相应的条件,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否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职。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工作者既有着崇高的使命,又有着巨大的责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此,江春表示,职业教育提供给受教育者的应该是融入社会的公民知识、生存生活的文化技能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提供给社会的应该是各行各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